(资料图)
从《流浪地球2》看文化企业守正创新:全方位大胆创新 蹚出高质量科幻电影之路
央视网消息:今年春节电影档,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《流浪地球2》在观影人数、观众口碑、票房成绩等方面都获得成功。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,主创团队探索融入工业电影的制作理念,大量运用新技术提升影片质量,从生产流程上大胆创新,蹚出了一条中国电影人的高质量科幻电影创作之路。
科幻电影被誉为电影工业的金字塔。四年前的春节档,一部创造了国产科幻电影票房奇迹的电影风靡一时,它是被誉为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之作的《流浪地球》,创下了46.87亿元的票房。科幻电影真正体现了电影产业的工业属性,而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科幻电影一直是行业的难题。
“数字永生”“意识上传”“脑机接口”,这些科幻电影的前沿话题在《流浪地球2》中被涉及,创作团队在科影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,邀请了20多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、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组成科研顾问团队,深度参与到科学观念构架和剧本创作之中,在保护影片想象力的同时,用科学依据去推演影片幻想世界的合理性,最大程度给予观众真实感。
在创作的过程中,中科院计算所的老师为剧组提供了“数字生命”的设计构想;力学所的老师赋予了“太空电梯”背后科学的合理性;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老师则提供了地球停转后,“24小时制”变为“60小时制”的计算,甚至连电影中计算机屏幕上的运行代码都是经过科学设定的。
除了剧本架构的创新,在拍摄流程上,创作团队也大胆创新。
《流浪地球2》引入了“全程预拍摄”概念,所谓的预拍摄就是“提前模拟拍摄”,创作团队通过分镜绘制、动态预演、虚拟拍摄三种方式,在影片正式开拍前完成部分影片的模拟拍摄和剪辑制作。通过增加这一流程,优化实拍方案,大幅节约筹备、调度和拍摄的时间。
一套电影中的呼叫系统,创作团队会寻找广东的手机制造厂商,按照生产实际产品的模式去制作;一套演员的宇航服,创作团队会将其模块化设计再拆解,按照零件批量化生产。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道具制作也大胆创新,大量运用3D打印、数字车床、激光雕刻等新技术,使生产效率显著提升。
为了尝试电影生产的流程化改造,创作团队和和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了“电影工业化实验室”。实验室对标好莱坞,致力于为中国电影工业梳理出一整套适合我国特色的制作标准。
X 关闭
2月7日,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...
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(记者吴长锋)8日...
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...
2月8日,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佳星)记...
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(记者王连香)记者...
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(记者张梦然)据...
科技日报讯 (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...
2月2日,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。刘...
“前方道路遭‘敌’破坏,车辆无法通过。...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每日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5 联系邮箱:5 146 761 13 @qq.com